转自:杭州日报
DeepSeek一鸣惊人、火爆全球;四足机器狗向悬崖峭壁、荒漠雪山等极端地形发起挑战;新一代仿生手具备了温度、压力感知功能,将迎来量产……今年以来,科技的魅力,让杭州在全球“出圈”。
光环之下,杭州发布今年一季报。数据显示,1-3月,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33亿元,同比增长9.0%,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8.3%;技术交易额205.14亿元,同比增长1.7%。
这些向上跃动、“新”意满满的数字,不仅表明了创新浓度在杭州产业链中的持续攀升,更勾勒出杭州经济向新而行的清晰轨迹。
经济的创新底色鲜明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68.3%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创新性和突破性为显著特征的产业,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走进西湖机器人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一只呆萌的机器狗正在散步。它不仅能轻松绕过障碍物,还能完成“绕过椅子走向红色球”“蹲下钻过山洞”等复杂指令。
眼下,这家源于西湖大学、成立仅3年多的企业,正在推动具身智能技术落地民生领域。
“我们的机器人主打的是亲民路线,特别是在养老、医疗、社区服务等贴近百姓生活的场景。”企业产品项目总监章洁涵说,“今年开始,在西湖区多个社区,这些机器人已经化身养老助手,不仅能轻松上下6楼为老人送饭送药,而且能陪老人聊天解闷。”
翻看一季报中的各项数据,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指标都表现亮眼。
同时,杭州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呈现良好增势,与新动能的持续壮大同向而行。一方面,硬投入增长,1-3月,杭州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8.6%,快于面上增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6.9%。另一方面,软投入强劲。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207亿元,同比增长6.4%,占营业收入比重4.09%。政府层面,杭州今年提出“3个15%”的科技投入政策: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要用于科技投入,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新产业到新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亮眼表现,反映出杭州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更新质,创新底色更鲜明。
“创新决定产业高度。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杭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理事长姚寿坤看来,除了推动经济向新发展,该产业对于杭州还有更宏观、长远的意义。
“杭州的一大特点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从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新华三到如今的‘六小龙’,都是代表企业。它们不仅让杭州在全球‘出圈’,还推动智慧城市、智慧物流等方面的发展,对于杭州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城市能级有积极作用。”姚寿坤分析道。
科技创新转化更高效 技术交易额达205.14亿元
技术交易的活跃度和规模,体现了地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强弱度,以及该地区对创新资源的吸纳和使用效率。
杭州市科技局统计,1-3月,技术交易额205.14亿元,同比增长1.7%。技术交易更活跃,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高效。
走进昆泰磁悬浮技术有限公司调试车间,研发人员们正在给刚完成装配的磁悬浮分子泵做调试。“磁悬浮分子泵是半导体制造的‘真空心脏’。”公司研发总监韩雪博士打了个比方,芯片制造过程中如刻蚀、镀膜等核心工艺,需要将腔体抽到比外太空还真空的环境,传统机械泵就像“油烟机”,抽离空气的同时会污染芯片,而磁悬浮分子泵就像“无叶风扇”,运行速度更快,并不会产生污染芯片的介质。
“眼下,我们正在进行全系列分子泵的验证及送样,其中有3款磁悬浮分子泵已进入量产,不仅打破技术垄断,还实现部分性能反超。”注册仅3年,昆泰磁悬浮已是国内唯一一家突破半导体极磁悬浮分子泵国外技术封锁的公司。未来,这项技术还将应用于科研、精密仪器、工业、氢能源汽车等领域。
在线下,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跃上生产线;在线上,人工智能、大数据正在推动成果转化“加速跑”。
在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全国首个成果转化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今年2月完成升级迭代。
据介绍,“大模型”升级后,科技成果池扩容至超80万项,覆盖全球范围。还可以通过AI分析专利、论文、人才等数据,快速筛选高价值成果,预测超10万家企业的125万项潜在需求,可以跟科研机构的成果对接。
今年来,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杭州依旧大动作频频:认定新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出台中试基地管理办法、持续推进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建设……杭州,正持续以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