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医疗是个笑话!患癌新西兰人筹钱飞上海(图)

Source
“NZ免费医疗就是个笑话!

中介、公知用来专骗国内人的!”

近日,

新西兰一华人在天维论坛发帖大吐槽。



这位网友和女友备孕多年,

却不幸流产,但怀疑有流产残留,

于是找到家庭医生(GP)

希望开具B超单进一步检查。

无奈却被告知“没有必要”,

“要么就自费400刀做!”

对此,这位网友非常失望,

“全家老小一周生活费又没了!

尽管买了保险,

但连保险垫底费都没到!”

从小病到大病,

不论是华人还是土生土长的Kiwi,

都有着不少对新西兰医疗系统的

吐槽、不信任甚至是绝望。

本周一(5月12日),有媒体报道,

一名新西兰癌症患者

在去中国接受CAR-T治疗后,

病情已经大为好转。



无独有偶,一位新西兰本地女子

罹患血癌,但新西兰已经没有

更好的治疗办法。

她决定远赴中国,

抓住“最后的希望”!



新西兰业内人士更是直言:

新西兰的创新治疗

落后发达国家水平!

“最后的希望!”

患癌Kiwi飞往上海治疗

30岁时思考死亡,

对大多数人来说难以想象,

但Emma Holden

却在2019年被迫面对这一现实。



Emma Holden和丈夫George

36岁的新西兰女子Emma Holden罹患血癌,在新西兰已经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好在,她还拥有一个选项——

飞往中国上海,

接受免疫细胞基因改造疗法,

找寻最后的希望。

四个月的时间内,

她已经筹集到治疗所需的费用,

此前已经启程,

目前已经在上海治疗。

相应的givealittle筹款页面显示,

Emma已筹集到了超过41万纽币,

共有3300多人慷慨解囊。

其筹款的Title是:

“为生命而战——

Emma急需海外癌症治疗资金援助”



2019年,当时30岁、住在墨尔本的Emma感到浑身疼痛加剧,以为是健身过度导致的。

但X光检查却发现她的多处骨骼出现病变,这是多发性骨髓瘤。这是一种常见的、无法治愈的、血癌的典型症状。

“患有这种骨髓瘤的人通常在60岁以上。”Holden说,其有家族病史,她的父亲在46岁时死于肝癌,当时她19岁。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癌,在新西兰已经没有其他治疗方法,但中国上海的一家私立医院可以提供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费用高达40万纽币。

“这种方法不会治愈(癌症),却是延长我生命的最好机会。”Emma最近接受采访时说。

放疗、化疗、干细胞移植已用尽各种治疗手段

诊断结果出来后,Holden和丈夫搬回新西兰南岛Wānaka的家乡,因为他们喜欢这里的户外生活方式。

多年来,她辗转于

墨尔本、奥克兰、基督城和但尼丁的多家医院,

接受了包括:

多次化疗和放疗、

自体干细胞移植、

异体干细胞移植、

两次新型疗法的临床试验、

以及多次手术,

还有骨髓瘤带来的种种并发症:

骨折、肺炎、带状疱疹……



图源givealittle筹款页面


“尽管病痛缠身,

Emma却用行动告诉我们:

生命珍贵且无常,

而她珍惜每一天,

视其为恩赐而非理所当然。”

其筹款页面如是写道。



Emma Holden已经接受了多年的治疗


剩下的治疗方法只有一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这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免疫疗法,近几年通过优化改良在临床肿瘤治疗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已经抵达上海

预计五月返回新西兰

三月,Emma的筹款页面分享了一个好消息:“Emma已经顺利抵达上海(全靠你们的支持!),并开始接受CAR-T治疗。

“由于病情紧急,治疗进程比预期更快。上海的医疗团队非常专业,不仅帮助她适应在中国的生活,还在治疗的第一阶段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图源givealittle筹款页面


“CAR-T治疗分为三个阶段:

T细胞采集;

T细胞改造;

回输改造后的细胞。



示意图。Photo: Malaghan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


原本Emma应在一阶段结束后返回新西兰,

此后再返回上海进行第三阶段治疗。

但为了确保疗效,

医生建议她在第三阶段前增加额外治疗。

因此,她将全程留在上海,

预计五月中下旬才能返回Wānaka的家。

目前,捐款和筹款活动仍在继续。



Emma Holden在上海。图源givealittle筹款页面


感谢你们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让我们继续并肩前行!

——Holden Family”

新西兰商人远赴上海

治疗淋巴癌!

目前,越来越多的新西兰人飞往中国寻求革命性的CAR-T疗法。



几年前,57多岁的新西兰商人Dale De Penning确诊患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种淋巴系统癌症。

2023年9月,他开始在奥克兰医院接受化疗,希望将肿瘤缩小到可以接受干细胞移植的程度。但治疗10个月后,效果并不明显,医生建议他接受姑息治疗——但Penning表示“不接受”。

幸运的是,希望尚存——CAR-T疗法已在海外应用十多年,现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在新西兰尚未获得公立或私立机构的许可。

不过,惠灵顿Malaghan医学研究所正在开展CAR-T方面的临床研究。研究过程中,已经没有治疗选项的淋巴瘤患者,仅三个月后超过一半的一期患者就清除了癌症。

在澳洲,CAR-T疗法已经纳入公共医疗,符合条件的淋巴瘤患者可免费治疗,未来很快将扩展到其他血癌患者。然而,新西兰患者必须到海外才能接受CAR-T疗法,并且费用高昂。



对于De Penning来说,如果在澳洲接受CAR-T治疗,费用约为100万纽币,但如果去中国,在上海,费用约为其三分之一。

在与上海某医院首席血液专家周莉莉(Lily Zhou)医生进行视频咨询后,De Penning前往就医。

2024年9月,De Penning在上海接受了为他定制的个性化桥接方案,并进行了CAR-T回输治疗。治疗期间,他未出现其他不可控风险,复查评估显示疾病完全缓解。



图为Penning在上海的医院。Photo: Xinmin Evening News

中国是全球最早开展CAR-T治疗的国家之一。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病例数量多、情况复杂,国内的医药企业因此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也使得国内医疗机构在CAR-T治疗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巧的是,De Penning在这家医院的隔壁病房发现了另一个新西兰人,曾在汉密尔顿当警察的Dale Kahaki——这是Kahaki第二次前往上海,他同样接受了CAR-T疗法。

之后他在中国继续进行过渡治疗,然后回到了新西兰。返回后的扫描结果显示,几个月前曾让他濒临死亡的癌症已经消失。



新西兰的创新治疗

落后发达国家水平!


新西兰白血病和血癌协会首席执行官Tim Edmonds表示,CAR-T细胞疗法等创新“正在迅速将骨髓瘤从绝症转变为可以有效控制的慢性病”。

“新西兰没有利用这些进步带来的好处,我们在药物方面的低投资与类似规模的经合组织经济体不成比例。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迫去国外接受救命治疗。”他说。

不过,CAR-T细胞疗法并不是灵丹妙药。

根据的介绍,大多数人对CAR-T细胞会有反应,因此他们需要在医院待上几天到几周,以进行监测和管理。

而对于癌症患者和他们的亲属来说,每一天的时间都很宝贵。

“免费”≠“想治就治”

新西兰华人大吐槽

前文提到的新西兰华人,

便是因为一场“小病”

而对新西兰医疗体系丧失信心。

诚然,不论疾病大小,

都当得到重视。

否则,

小病也会拖成大病。

这位网友在天维论坛

详尽阐述了他的糟心历程:

“来之前都说西方免费医疗多好多好,只要多交税,啥都免费。真遇到了才知道底下一排小字啥叫Terms and Conditions Apply。

“真事儿!一直和女朋友想要个孩子,好不容易怀上,流掉了。半年多了,女朋友还断断续续见红。

“咨询国内做医生的嫂子,

她说很简单,你在当地做个B超看看。

就这么简单一个要求,

去看家庭医生,

GP用它那B超机一样的、

炯炯无神的眼睛扫了一眼,

说,没事,你流干净了。

“不是,这隔着衣服隔着肚子都能看得这么清楚吗?然后就是苦求医生,开个介绍信吧,GP说那你得自费,因为我觉得你该照才免费。

“那问自费多少钱?$400刀!还好有医疗保险,打电话过去一问,垫底费$500刀!FML......”

网友热评:“GP的眼睛

真是集雷达、B超、X光于一身!”

对于此贴,网友的评论可谓是炸开了锅。

"新西兰GP的眼睛集成了雷达、B超、X光于一身!" 有网友直言。



还有人说:"做B超前得背好医学单词,不问医生绝不主动告诉你结果!" 



"同样的保费在国内能买商业医保,私立医院横着走,教授24小时待命!" 

所以,免费医疗

是"兜底"还是"画饼"?

"免费医疗能救80%的人,

但剩下20%的人到处投诉,

所以网上全是差评。" 



有人则反驳道:

"这20%的倒霉蛋全跑我身边了!

看专科排队半年,

我国内都治好了,

这边还没排到!" 

还有人说:

"中产最惨:

税没少交,

病看不起!" 

有匿名网友表示:

"免费医疗对穷人是救命稻草,

对富人是小事一桩,

中产卡中间——

自费$400刀肉疼,

回国看病又折腾。"

新西兰医疗似乎有"三重门":

GP是"门神":

觉得你没病就不给查,

觉得你该忍就不给治。

排队是"玄学":

小病靠自愈,大病靠运气

等排到队,可能

要么好了,要么凉了。 

免费也只是"基础款":

想又快又好?

请加钱升级

"私立套餐"或"海外副本"。

对此,你怎么看?

你遇到过GP

"肉眼B超"的离谱操作吗?

小病回国看,大病靠众筹——

这,也是你的Plan B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