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Bunnings“塌房了”…澳人被彻底激怒了!

Source

在澳洲,说起五金用品,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Bunnings。这个“国民级”品牌,几乎成了DIY爱好者和家庭装修的代名词。

但谁能想到,一直以来口碑极佳的Bunnings,如今也被曝出“塌房”了...

Bunnings摊上事...

最近,ABC的深度调查节目《Four Corners》以一记重锤,将Bunnings推上了风口浪尖。

该节目揭露了这家巨头背后不为人知的内幕,让人大跌眼镜。

1

利润惊人,

高于超市巨头Coles、Woolworths

在许多澳洲人抱怨Coles、Woolworths“吸血”的同时,Bunnings却悄悄把利润做到了更高。

仅去年,Bunnings集团(包括其310家大型仓储门店)创下了近190亿澳元的收入。

根据报道,Bunnings的利润率高达16.8%,远高于两大超市巨头Woolworths(9.9%)和Coles(8.9%)。

要知道,Bunnings卖的可不是什么高端奢侈品,而是日常五金和家居用品。利润这么高,消费者自然要问一句:我到底“被贵”了多少?

2

市场垄断,

定价全凭“心情”

作为澳洲最大的五金连锁,Bunnings基本上没有像样的竞争对手。这种“独大”让它在定价方面拥有极大的自由。

节目中提到,不少同行被其财大气粗挤压到几乎无生路,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法与之抗衡。

不过,对于Bunnings的“市场力量”到底有多大却很难确定,该公司声称其市场份额仅为17%。但由于Bunnings不愿公布详细数据,因此这一数字无法核实。

市场研究公司IBISWorld认为,Bunnings的母公司Wesfarmers的五金零售市场份额为33%,同时指出它“在五金零售领域遥遥领先”。

竞争法律师、

Woolworths前董事长John Dahlsen称,

Bunnings的市场份额接近70%——这相当于Coles和Woolworths的总和。

悉尼大学的Clinton Free博士表示,当一家公司主导市场时,消费者权益可能无法保障,

“一家市场占有率达到30%的公司,已经具备相当大的市场控制力;如果占有率达到60%或70%,你就可以左右定价、主导供应商,甚至有效阻挡新进入者,让其他竞争对手几乎无法立足。”

3

虚假的“比价承诺”

“同款商品,价格更低?我们再便宜10%!”

这句广告口号耳熟能详,但你有没有真正“享受”过这个承诺?

举个例子:有位顾客打算买一把Citeco三步梯。

Bunnings挂着“再便宜10%”的大红广告牌,但在别的地方根本找不到这款商品。

这是因为Citeco是Bunnings自有品牌,只为它家生产,商标也是自家注册的。

Bunnings在店内和网上一共有大约300,000种商品,其中有大约9000种(占 3%)是自有品牌,包括了大家熟悉的Jumbuck烤肉架、Trojan工具、Estilo马桶、Bastion换气扇等。

这些商品在别的地方根本买不到,自然也无从比价。

品牌专家Camey O’Keefe一语道破天机:“比价承诺其实是心理战术,给消费者一种错觉,以为自己买得是全澳最便宜的商品。”

实际上,这种承诺既模糊又主观,就算你真的找到了类似商品,也可能只是个别门店给你一次性折扣。

整体而言,这根本谈不上是“实实在在的优惠”。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Choice的Matt Steen表示,Bunnings应该让购物者清晰地看到,他们是如何实际获得了10%的优惠。

面对质疑,Bunnings回应称:“我们完全遵守法律,门店员工也被授权按常识判断是否提供比价优惠。”

但官网上并未明确说明哪些商品适用比价,范围含糊不清。

他们还表示:自有品牌是为了提供差异化商品,方便消费者选择。

听上去好像合情合理,但现实是——在缺乏透明度和竞争的情况下,消费者越来越难判断什么才是真正的“优惠”。

4

不透明的品牌策略

自有品牌已经够多了,但更离谱的是,它们大多数都没有在商品上注明“这是Bunnings的品牌”。

消费者往往以为这些是“独立品牌”,实际上只是Bunnings的“马甲”而已。

竞争法专家John Dahlsen就指出:“这是一种误导,消费者根本无从判断这些产品的真实出处。”

连ACCC都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虽然法律暂未强制标注自有品牌,但若Bunnings刻意让这些品牌看起来像第三方品牌,可能涉嫌欺诈。

网友热议!

Bunnings的消息一出,网友纷纷炸了锅:

“那些小螺丝小零件啥的,利润绝对百分之上千。”

“这我真懂,女朋友家拥有青岛某不锈钢厂,澳洲某贸易公司订货给Bunnings,一个316船级不锈钢扣,大宗出货价一个大概4块多rmb,Bunnings卖4.37刀一个,你算算吧。”

“疫情好多门店倒闭,就Bunnings家遍地开花,可见利润多高。”

“最近真是越来越觉得Bunnings的价格虚高到离谱,完全不像是‘澳洲人最信任的五金店’。

举几个让我瞠目结舌的例子: 1.花园手套:Bunnings 卖 $8.95 一双,结果我在 Kmart 找到几乎一模一样的款式,$3 两双!质量肉眼可见没差。

2.简易储物架:Bunnings 卖 $65,一个铁皮搭的四层货架。我去 ALDI 打折时抢到类似的只要 $39,还更稳固。

3.螺丝钉五金件:一个小盒子几颗钉子能卖你 $5+,去本地小五金店散装买同样尺寸的,一把一把称都花不了几块钱。”

“Bunnings以前真的很好,现在东西贵了很多还质量堪忧。”

“我在Bunnings 买了一把剪刀,第一次用就坏了,不给退,说使用不当,包装破损。”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选择

Bunnings要比在其他家买东西方便很多:

“Bunnings店员服务好、有什么不懂的去问都会得到热情的回答,退换货也方便,卖的东西质量也可以,至于低价,就呵呵了。Kmart可以做到低价,但质量和服务就不可能有了。总体来说,目标客户不同。”

“尤其是买植物啊,想怎么退就怎么退,从来不多问。”

“去Bunnings主要是对普通人来说比较方便,什么东西都能找到,售货员也能帮忙出出主意,但是我找工人干活儿时问过,他们很少去bunnings买东西,都去他们知道的小店铺里买。”

“对于顾客来说,Bunning就是个好地方,不要说利润有多少,没有利润的话怎么维持这个店怎么扩张?

我前几个月家里的天花板灯坏了4个,去附近另外一个连锁五金店看灯,一个居然就要20+到30+刀,后面我去了bunning看,25刀一盒4个,我直接开心的买了一盒回家了。”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Bunnings是购物天堂,老少皆宜,丰俭随人,员工自主性高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没有Bunnings,就得被迫去买那些小供应商的质量没保证的产品退换更是难。”

“一个是方便,一个是货齐全,一个是退货政策好。你管他赚多少钱呢?只要觉得有利于自己方便就行了。觉得贵可以不去买啊...

作为tradie,平时偶尔缺个啥,bunning就能就近解决问题,我觉得就够了, 如果大量购买,肯定都是去对应的supplier买的啦。”

“澳洲人工贵,材料的成本反而是其次,Bunnings的好处是店多,基本开车半小时之内都有,缺材料的时候,尤其是一些小东西可以很方便的买到。

你让tradies跑大老远买材料,路上的时间可都按人工收你的,你算算tradies的hr rate,你就觉得bunnings真香了。”

“Bunnings在英国破产经营不下去,就澳洲人喜欢,澳洲男女都是handyman,劳动力太贵,且澳洲人文化水平要求也不高,维州多少小孩高中完马上做tradies或学工挣钱,喜欢自己动手,所以每天人满。”

对于这件事,妈妈们怎么看?

- END-